郑众、郑玄都注《周官》六诗,而郑玄笺《毛诗序》对六义未置一词,也未引郑众说,可见郑众也未释六义。
日本江户儒者林罗山释此为言语之成文亦然,故浑然之中,自有文章唤(焕)乎!(《林罗山文集》卷六十四,第769页)显然他把文章误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文章(paper)了。《论语》记载了孔子遭厄于匡时的言行: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2009年:《观堂集林》,《王国维全集》第八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对于孔子所言郁郁乎文哉和焕乎其有文章的文,我们需追溯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及其内在价值方能透辟了解,也就是说,应该从西周以来的德礼体系角度来理解文:一方面礼乐制度可以概括为文,另一方面,文的精神内核又来源于德。野如野人,言鄙略也(《论语集解·雍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同上),礼有质有文。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周文指西周以来的文,即西周初年以来创设的礼乐文明。就让中国人在制度上同上帝隔绝。
在中国古代等于在西方古代一个人‘不信上帝,意思就是坏蛋,流氓。很多教中国哲学的老师和写中国哲学史的作者,他们拿出证据为他们的论点辩护说:‘你看,孔子说过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说了两遍。改革开放后宗教的兴旺是与人心中的宗教性分不开的,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你怎么解释现在中国的宗教很兴旺呢?何教授最后论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宗教开始变得兴旺,特别是近年来宗教兴旺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现象。天这个名词是周朝开始兴起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开始对宗教感兴趣了呢?假如中国人心里有宗教感,假如中国文化不是世界文化的另类——我们曾经讲过世界各族各国的文化都是有宗教的,没有一个文明没有宗教,没有一个国家、时代没有宗教,中国怎能另类呢——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宗教兴旺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此话,按我的说法,是大错而特错,因为‘天就是上帝。
周礼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宗教权利的不平等,特别是老百姓的宗教权利被这种制度剥夺了,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很敬天,这个没法否定,所有的儒生也很敬天。中国人信上帝,不是什么崇洋媚外,中国古人就信上帝。如果特别特别漂亮的风景,会说‘天造地设,‘天生美景。
这就是因为以色列人不敢直呼上帝。以色列也是类似的情况,以色列人也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只是用一些辅音字代替。何教授接着说,论语里面孔子曾经8、9次的提到天,每一次都是很认真、很恭敬、很严肃的。原始宗教崇拜一块石头、一条大河、一棵大树,也是把它人格化的,相信它有人性的。
在一次学术演讲中,何教授说:现在我提出相反的观点。天何言哉:讲的是天用他的行为和他做的事情来显现他自己何教授建议大家再看一下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里面对这个观点的反驳。
在秦始皇以前,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帝的,所以秦始皇叫自己始皇帝——最开始的皇帝,他是第一个把自己说成是‘皇帝的人,这个人的确很狂妄。还有一个人帮我作证,可以证明冯友兰的解释对的,也就是说孔夫子认为天是会说话而不说话,就是堪称孔子最好继承人的孟子。
所有这些碰到的话,里面的‘天字都不是空气,没有说空气造成一对好夫妻的吧?这些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所以中国人会出现这种情况:佛教传进来,信佛教,道教兴起来,信道教,基督教传进来,信基督教——因为老百姓的宗教情感、宗教感觉、宗教意识没法被完全压制下去。 因为孔夫子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中国学者里做中国哲学研究的很多人就认为,儒家不说是无神论至少也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是重人事轻鬼神,不说是反对宗教至少也是怀疑宗教。反观欧洲的制度,皇帝和国王宫里有小教堂敬拜上帝,而边远的乡下农村、即使是再小的村子也有个教堂,再破再烂再旧也是个教堂,在里面祭上帝。没有人说你是弱智的,因为真的很奇怪嘛,何老师明明会说话却不说话。他的理由是什么?他说你想想,孔夫子是聪明人,他知道石头不会说话、桌子不会说话,对不对?人人都知道。
进入 何光沪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子 儒家 敬天思想 。这就得怪那位孔夫子最崇拜的人——周公。
管得松一点了,老百姓会在家里面挂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来展示人们本性里面的敬天的宗教性。但是如果你说,今天何老师怎么不说话?假如我上来闭着嘴。
他们经常用大哲学家冯友兰作他们的一个权威论据。但是台湾的傅佩荣,也是很有研究的学者。
诸侯五庙呢,秦国晋国楚国等等的国君,只有五个庙,中间一个,两边各两个,不许祭上帝,只能祭祀远祖。周礼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在商朝和周朝都以祭祀为国家性的大事,就如《国语》中的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说的,国家大事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打仗,祭祀就是宗教活动、宗教仪式。所以我们说,孔夫子心目当中的‘天其实就是上帝,孔子是有宗教行为的,是有宗教情感的。
按照宗教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说法是一种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何教授举出圣经旧约中以色列人的传统解释说,比如圣经中以色列人对耶和华上帝的态度也是一种恭敬:他们在圣殿里面不敢靠近前面、不敢靠近圣殿的最神圣部位。
所以孔子讲这些话,表明他心目中的天是通人性的。而老百姓祭于寝说的是,老百姓只能在家里祭祀更近的祖先,比如说你父亲去世了,可以祭你的父亲。
天不会说话,怎么会是上帝呢?它是蓝蓝的天,好像英文的Sky、space这样的意思。苍天、昊天、皇天,苍昊皇,全部都是形容词,形容他的伟大、他的颜色。
大夫三庙,中间一个,两边各一个,祭更近一点的祖先,也不能祭上帝。用苍天、昊天、皇天来代替天帝一词的意思。例如,如果你很尊敬老师的话,你也不会跟他勾肩搭背,讲话也是有距离的。孟子这个人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老天不说话,只是用他的行动和他做的事情来显现他自己。
看到一个人特别特别聪明时说‘这是天才,是上帝给他的才能。所以中国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对上帝的信仰,就有上帝的观念,就有上帝这个词。
如果相信天是空气,空气怎么会讨厌他呢?自然之天怎么会讨厌他呢?大自然怎么会知道一个贵族美女,一个老先生要去见她呢?大自然不管这些。有人说中国没有宗教仪式,这是不对的,中国古代不但有宗教仪式而且很严格。
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学者、老师基本都抱着这样的观点。因为人性里面包含宗教性,但是这种天生的宗教性受到压制跟约束。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z6o27.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39416/3.html
有话要说...